委员建议取消科技进步奖 称奖项评审受公关影响_网易新闻中心

核心提示:日前,全国政协委员邢新称当前有很多项目公关为自己的项目做各种努力,其经常能接到各种“沟通电话”。更有甚者,参评人拿着材料请他“指教”,带来的材料里经常夹着一定的“东西”。邢新说,这是对我人格的侮辱!由此代表委员们建议取消由评审引发的种种评奖。

南京大学教授高抒委员就当过“疑似”评审专家。但因为是随机抽取的名单,他真正参加评审的次数并不多。每年一到评审季节,有很多人来送钱、送物。这让他感觉很棘手:对方把钱放在信封里送过来,不收也不行,否则人家会认为这个专家太僵硬,不懂人情。

开始,他会把钱寄回去。可是一寄,这件事情就暴露了,对参加评审的单位损害很大。还有寄回去的钱,人家处理不了,因为这笔钱在账面上早就已经报销了。

至今,这件事都困扰着高抒。他又想了一个办法:把钱送给学校工会,过年过节时捐助贫困职工。但这仍不是妥当的办法。后来他又找了两个途径:捐给学校的发展基金和贫困大学生基金。

到现在,不会“搞关系”的高抒,仍然没有找到一个更合适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只要是有评审性质的项目,公关都很厉害。”邢新会说。正因为如此,他一般不愿意去做评委。

完全想凭着实力说话,不吃这套人情,在现今的评审中是要吃亏的。“现在不管是谁评,都要给每一个可能的评委打招呼。”邢新会委员说,否则就被认为是瞧不起对方。而国外科研机构的自律性表现在:就是即使知道你参加评审,也不会去找你,否则就是没有自信的表现。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就因为不懂这些人情,吃了“闷亏”。他曾在博客中讲述了自己的一次经历:他一共申请了3个科研项目,其中两个半以失败告终。其中一个评审组的间接反馈是:谁让饶毅不联系我们、不尊重我们?

国外的科技奖励主要是学科行业的专业奖,评奖也不是政府组织,而是专业学会组织,每种奖项每年或几年评一次,每次评一两个人,评委都是行内的大专家,奖项
少而精。可是我们的科技评奖往往是在短短的几天内,把各行各业的专家组织在一起,对各学科门类的几十上百个项目进行评审,每个项目的介绍和答辩不超过10
分钟,每个专家都不是全才,一天要审几十个项目,怎么能评得准、评得好呢?

作者简介

Chun-Hui Gao is a Research Associate at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重复使用

Text and figures are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CC BY 4.0. The source code is licensed under MIT. The full source is available at https://github.com/yihui/hugo-prose.

欢迎修订

如果您发现本文里含有任何错误(包括错别字和标点符号),欢迎在本站的 GitHub 项目里提交修订意见。

引用本文

如果您使用了本文的内容,请按照以下方式引用:

gaoch (2011). 科技“攻关”还是 科技“公关”. BIO-SPRING. /post/2011/03/13/2011-03-13-kejigongguan/

BibTeX citation

@misc{
  title = "科技“攻关”还是 科技“公关”",
  author = "gaoch",
  year = "2011",
  journal = "BIO-SPRING",
  note = "/post/2011/03/13/2011-03-13-kejigongguan/"
}